Loading

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Home > 澳洲概況 > 澳洲歷史

 

更多工作機會,

更多打工渡假,語言學校優惠

更多當地生活資訊

請隨時follow

我們的臉書Fancy in Australia就是瘋澳洲!

欲知詳情請連絡我們!

 

澳洲歷史

在歐洲移民到達之前,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峽島民分散居住在澳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每個部落講一種或幾種語言,總共有數百種截然不同的土著語言。在不同地區,他們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宗教和文化傳統。土著澳大利亞人善於適應環境,富於創造性,掌握簡樸而很有效的技術。同時,他們有複雜的社會體系,以及高度發展的神靈傳統。這種傳統反映了他們與土地和自然環境深遠而緊密的聯繫。

在歐洲向東半球擴張之前的千百年中,亞洲與大洋州的人民便同澳大利亞土著民族有了接觸。有些國家和地區還同北部澳大利亞的土著社區建立了牢固的關係。

歐洲人的到來與定居
1606年,西班牙人托雷斯航海經過了澳大利亞與巴布亞新磯內亞之間的海峽。荷蘭的探險家們繪製了澳洲北部和西部的海岸圖,並發現了塔斯馬尼亞。第一位英國探險家威廉·丹皮爾於1688年在西北海岸登陸。但直到1770年,才有另一位英國人詹姆斯·庫克船長乘"努力號"到南太平洋進行科學考察性航行,以繪製曾被稱為"新荷蘭"的東海岸圖,並宣佈這地方為不列顛土地。

美國的獨立戰爭結束了它作為囚犯流放地的歷史,因此英國需要物色新的地方建立監禁地。曾作為博物學家與庫克船長一同航行過的英國皇家學會主席約瑟夫·班克斯爵士促使澳大利亞成為安置囚犯的殖民地。

1788年1月,由11艘船隻組成的第一艦隊抵達博特尼灣。但菲力浦總督覺得雪梨港更可取。1月26日,菲力浦總督在雪梨港登陸。這一天現在定為澳大利亞國慶日。第一艦隊共載有1500人,其中半數是囚犯。羅伯特·休斯所著《決定命運的彼岸》一書便是近代關於囚犯制度的經典作品。他認為這個制度對澳大利亞社會產生了長遠的影響。在以後的80年中,英國向澳大利亞輸送了約16萬名囚犯。

逐漸地,自由移民的人數大大超過了囚犯。19世紀中期的羊毛工業和淘金熱促使移民活動進一步發展。勞動力的缺乏、一望無際的叢林以及通過農業、礦業和貿易而致富,所有這一切是形成澳大利亞獨特的社會機制與思想感情的因素。

1788年當歐洲移民到達時,澳大利亞約有30萬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峽島民。殖民地的開拓強行攆走了當地的土著民族,中斷了傳統的土地管理方法,並將新的動植物種類引進易受毀壞的生態系統中。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由於新的疾病、文化中斷和解體的影響,土著民族的人口大幅度減少。

國家的誕生

20世紀初,澳大利亞是一個開放、民主的"新世界"。這裏沒有貴族階級或統治階級,只有人人平等的觀念。澳大利亞社會崇尚人盡其才,充分實現自我。

1901年,通過宣佈六州聯邦憲法,澳大利亞聯邦宣告成立。締造者們相信他們是在創造新生事物,因而注意避免舊世界的陷阱。他們要把澳大利亞建設成一個和睦、統一、人人平等的社會。他們有著關於人權的先進思想,遵守民主程序,並推崇無記名投票法。但是,他們在種族問題上卻區別對待,歧視土著與亞洲民族。澳大利亞同英國保持著廣泛的聯繫,許多人仍將英國視作他們的"祖國"。但從那時起,澳大利亞同英國在憲法上的聯繫逐漸變得鬆散。

亨利·帕克斯爵士是澳大利亞聯邦的偉大倡導者。他認為,澳大利亞已經具備了統一的條件,因為"她的人民充滿活力,勤勞,有進取心,有遠見,並富有創造力。"

當時歐裔移民人口為380萬,其中半數居住在各大城市。有四分之三的人在澳大利亞出生,主要是英國、蘇格蘭或愛爾蘭人的後裔。一般來說,他們的生活水準高於其英國的親友。從1900年到1914年,澳大利亞農業和製造業的生產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同時,在建立政府與社會服務機構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戰爭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澳大利亞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1914年,澳大利亞男性人口不足300萬,但其中近40萬人自願參戰。6萬名志願軍犧牲,數萬人受傷,許多人傷勢嚴重。

澳大利亞人繼承了戰爭年代的光榮傳統。在澳大利亞民族精神中,沒有任何一種比"澳新軍團"的精神更為特殊和受到珍視。澳新軍團的傳統是1915年在土耳其加利波利戰役中鍛造出來的。現在,4月25日被定為澳新軍團節。每年這一天都要舉行全國性的紀念活動,緬懷澳大利亞在所有戰爭中的犧牲者。

"最終,澳新軍團代表的是為了崇高目標而奮 鬥的大無畏英勇精神,代表進取心、機智、忠 誠、同志情義和永不認輸、堅韌不拔的精神。"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學家查理斯·比恩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是一個局勢動盪不定的時期,大批軍人退役,渴望重建他們的生活。此時,社會和經濟差距擴大。30年代許多澳大利亞金融機構倒閉,經濟大蕭條的艱難歲月使這一差距進一步加大。

就某些方面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澳大利亞歷史上起了增強澳大利亞人自信心的作用。澳大利亞軍隊對盟國在歐洲、亞洲和太平洋取得的勝利作出了顯著貢獻。參加過這場戰爭並活著回來的一代人由此產生了民族自豪感。

戰後和平與繁榮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澳大利亞進入繁榮時期。從20世紀初開始,受雇於製造業的人數便一直穩定增長。在戰爭年代,由於男子參軍作戰,許多婦女代替他們到工廠參加勞動,而在和平時期,婦女仍然能夠繼續工作。儘管如小麥和羊毛等初級產品的產量繼續增長,而受雇於農業部門的澳大利亞人的比例卻開始下降。

20世紀50年代,由於礦產資源的開發和重大國家項目如"雪山工程"的實施,澳大利亞經濟有了強勁的發展。雪山工程利用雪河水創造了巨大的水力發電能力。

50年代是澳大利亞的政治穩定期,社會繁榮並持續發展,私人住房擁有率從1947年的不到40%穩定上升到1960年的70%以上。

其他發展包括社會安全網路的擴大和通信的進步,尤其是電視的出現。在體育方面,墨爾本主辦了1956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使澳大利亞成為國際矚目的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的移民潮在以後的幾十年中持續不斷。過去50年中,來自140多個國家的人移民到了澳大利亞。

變化中的社會
20世紀60年代,澳大利亞的社會和文化發生了巨大變化。這裏面有很多因素:戰後移民造成了種族的多樣性;作為世界強國之一,英國的國際地位下降,它對澳大利亞的重要性相對於美國來說減弱,尤其是在越南戰爭期間。二戰後的一代,即所謂"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成為一支積極的力量,力圖改變澳大利亞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關係。

1967年的公民投票中,澳大利亞人以壓倒多數的選票授權聯邦政府為土著人立法並將土著人納入人口統計中。這是土著與非土著澳大利亞人共同積極支持這項運動的結果。人們普遍認為,這充分證明澳大利亞人希望他們的政府採取直接措施,以改善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峽島民社區的生活條件。

1972年,自由和鄉村(現名為國家)黨聯盟戰後在國家政壇上的長期統治結束,澳大利亞工黨當選執政。此後三年中,澳大利亞的社會與經濟政策有了很大變化,在衛生、教育、外交、社會保障和勞資關係等方面進行了重大的立法改革。但是,憲政上出現了危機。1975年,總督免除了總理戈夫·惠特拉姆的職務。在隨後舉行的大選中,自由和鄉村黨聯盟以壓倒多數的選票戰勝工黨,並執政至1983年工黨再次當選。現在由約翰·霍華德先生領導的自由和國家黨聯合政府在1996年的大選中擊敗工党,並於1998年再次當選。

 


檢視較大的地圖